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5G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文物工作亟须建立起信息技术的全新格局。随着科技进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科技融合创新和文物保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中原大地水深土厚,历史遗存众多,为解决文物展览形式单一、历史文化宣传不足等问题,依托5G网络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优势特性,河南移动联合河南省文旅厅、河南博物院、河南省考古院等单位积极打造5G智慧博物馆项目,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 
10月27日下午,“东西南北中 5G发展看移动”媒体郑州行活动先后走进河南移动5G创新体验中心和河南博物院参观体验5G智慧博物馆各项应用,体验了一把“活”起来的国家宝藏。 城市会客厅,足不出户尽览中原风光 “不敢动了,不敢往前走了,好像要掉进河里了。”在河南移动5G创新体验中心,一位戴着VR眼镜正在欣赏龙门石窟美景的记者突然惊呼道。 在龙门石窟景区,河南移动架设多个360°高清摄像头,通过移动5G网络实时传输至云平台。河南移动5G行业主管仝另帅解释说:“这个摄像头的位置在卢舍那大佛河畔,低头看就如在河边一样,会给人们造成要掉到河里的即视感和体验感。” 正因为如此,通过VR眼镜,观众可足不出户一睹龙门盛景和卢舍那大佛巍峨的身姿和神秘的容颜。360°的龙门石窟实时美景,依托移动5G带来的观感犹如身临其境,难分虚拟与现实。 “不久的将来,每个家庭都将有这样一副眼镜。”仝另帅介绍说,戴上它,人们坐在家中,一天就可以“游览”数十个景点。 据了解,以洛阳龙门石窟为标杆,河南移动正与越来越多的省内4A级以上景区达成战略合作,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每一处景点,再集成至文旅融媒云平台,观众使用VR终端通过5G网络连接云平台,获取VR交互式内容以及3D模型,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大大提升全方位、综合性的感官体验。 会说话的镜子,全息文物 “活”起来 文物也能“活”起来?没错! 在河南移动5G创新体验中心,展示着一把类似放大镜的终端设备,它就是让陈列文物“活”起来的秘密武器——探究镜。 通过探究镜观看残缺文物图卡,该件文物的修复过程就会完整地呈现在眼前;而观看藏品图卡则会立即播放这件藏品的语音解说;更妙的是,用探究镜观赏人物图卡时,人物会变得生动起来,眨巴着眼睛,挥舞着双手,仿佛这位历史人物穿越时空来到观众面前,伴随着同声语音讲解,把自己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 “依托‘5G+AR’技术,以‘专用终端+数字内容’的形式,把各类文物乃至景观,通过探究镜全面展示给观众,这是5G技术改变未来旅游观感的应用缩影。”仝令帅说,有了探究镜,人人都能变成‘行走的百科全书’。” 博物馆奇妙之旅,“云端”文物有灵魂 在河南移动和河南博物院联合打造的5G智慧博物馆,文物走上了“云端”,被赋予了鲜活的“灵魂”。 
在入门处,“雾幕”上呈现的莲鹤方壶立即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精美细致的成色,加之鲜花、仙鹤等元素,似乎莲鹤方壶也有了“灵魂”一样。据介绍,河南移动对河南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莲鹤方壶进行5000面数字化采集和建模,将其储存在云端配以边缘计算,通过移动5G网络实时播放。 触摸展示屏上的文物,能够进行360°自由旋转、放大缩小、欣赏文物高清纹理、结构等深度信息,还可以扫描二维码与微信好友分享。这是河南博物院通过5G技术打造的可供多人实时触动的三维国宝魔墙,通过三维模型和二维图片展示将馆藏珍贵文物“送”上云端。 
而5G+沉浸式千里江山图则是利用移动5G大带宽、低时延的优势特性,把北宋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千里江山图》,通过5G+沉浸式全息投影,借助高倍像素填充率和纹理速率增强云端渲染,利用增强型着色和反向着色将画的表达方式不断创新升级,使历史传承下来的画作展现出更多新的可能性,呈现出一个叹为观止的《千里江山图》艺术沉浸空间,让千里江山图动起来,给你“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感觉,让观众置身其中,与科技对话,与传统艺术交流。 “5G智慧博物馆”可实现10000万+件文物的资产数字化及云化共享。河南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对沉睡在博物馆库房内的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建模,还原历史场景和文物原貌,形成全息数字资产,进而通过5G技术使全息文物“活”在世人眼前,让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来源:大河财立方 王楠 朱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