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中国移动在大树岭村的刷墙标语。 图二:张世明手机上的求助信息。 图三:护林员张斌在打电话。 图四:6995服务民生公示栏。
从陕西西安到安康,要穿越一个号称世界第一的隧道,将近20公里,长得仿佛没有尽头。隧道的一头,是辽阔富庶的关中平原,另一头,就是闭塞贫穷的陕南山区了。
被秦岭、大巴山包围的安康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就已建州。安康山地约占92.5%,丘陵约占5.7%,川道平坝只占1.8%,而且海拔落差平均在2000米以上,最高达近3000米。
自古,越是自然条件艰苦的地方,越是对富足生活充满渴望,所以,在古代,这个山高路远的地方,就被命名为安康。
中国移动陕西公司总经理卓锋曾在西藏移动任职,来陕西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他跑遍了陕西的山山水水。他说:“我发现,再遥远的村落,都有眺望世界的目光;再偏僻的地方,都有沟通世界的渴望。”
记者一行近期深入秦巴山区采访,发现中国移动陕西公司正在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光纤宽带、物联网等移动信息化手段,帮当地百姓圆一个延续数千年的“安康”梦。 移动光宽
天涯咫尺 安康汉滨区大树岭村女村长黄定英穿着绿色的连衣裙,站在村委会门口迎接记者们,她背后的墙上,大大地写着“中国移动宽带示范村
引领信息致富桥头堡”的标语。
大树岭村虽然距安康城区只有几公里,但却已经是山地。这里有1000多户、4000多人,以前的信息化渠道主要是广电的户户通,并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如今,中国移动搭建的宽带高速公路已经贯通。
黄定英介绍说:“2016年6月,移动公司到村里考察,8月就开通了宽带网络。现在,50兆宽带网络入户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村覆盖,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宽带项目不仅方便了村民跟外界沟通、卖农产品,也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据悉,为建成移动光宽带示范村,安康移动与大树岭村达成了“移动光宽带魔百盒惠民工程”的项目合作。项目一期覆盖了720户,二期预计再覆盖700户,二期建设完成后,大树岭村将实现整村宽带全覆盖。截至今年5月,大树岭村已发展移动宽带客户237户,实装率高达74%。安康移动公司副总经理雷健告诉记者,安康移动宽带示范村建设项目2016年初立项,截至今年4月已先后在大树岭村、汪岭村、余家湾等村共建成宽带光纤网络工程14处,合计信息点5008个。
中午,村子里静悄悄的,偶尔有孩子跑过。坡下的麦地里,两个老人正在给刚刚收割的麦子捆麦垛。我们走访了一户村民,她说:“家里的年轻人都在外面务工,以前和他们联系主要是打电话,现在可以视频聊天,就像见面一样。还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热门电视和电影大片,生活变得更有意思。也经常在网上买东西,最主要的是上网不用担心花太多钱。”
据了解,通过移动魔百盒用移动光宽带,花费更少、速度更快、资源更多。安康移动低价高网速的光网宽带发展,让大家真正享受到提速降费带来的实惠,也为村民致富提供了广阔的网络信息资源。
“移动宽带通全村 幸福生活比蜜甜”,村子里随处可见的标语,正是信息化造福山区百姓的真实写照。 邻里守望 一呼百应 早阳镇田庄村护林员张斌的家,在高高的半山腰上。他给记者模拟拨打6995求助电话的时候,笑场了。
对于护林员的工作来说,6995求助电话是个定心丸。他说:“看见有火警、滑坡、毁林什么的时候,只要一拨这个号,互助群组里的家庭就都能通话,村里的大喇叭也会响起,马上就会有人来帮忙。”“对我自己来说,也很有用的。”张斌对记者说,“我屋子后面就是山坡,不是很稳固,去年花了将近1万元做了护坡,但还是担心泥石流。现在有呼救电话,还是比较放心的。”张斌的妻子在外地打工,他带着7岁的女儿在家里。站在他家的场坝上看过去,最近的邻居也在对面的山坡上。
6995是安康移动推出的一个手机通讯短号,取“来救救我”的谐音。这个信息服务平台是把10-20户的家庭号码联系在一起,万一有意外发生时,只要拨打求助短号6995,就可以通过手机与群组内多人同时通话,同时也会触发乡村的大喇叭,村民都能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及时采取救助措施。
陪同记者走访的早阳镇黄镇长说,现在农村空心化严重,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遇到盗、抢等事件或是自然灾害时,自救能力弱,急需外界帮助。但农村交通不便、警力不足,导致人民群众安全感不足。现在农村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90%,6995可以有效地解决个体力量薄弱、弱势群体孤立无援、公共服务保障不足、遇灾遇难帮助救援困难、群众互通信息困难等问题。
(下转3版) 据了解,田庄村目前共有13个村民小组,居住偏远、分散。鸡犬难相闻,手机保平安。“6995”平台可以帮助村民实现邻里守望,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田庄村村民总计组建了13个“6995”平安互助小组,纳入“6995”平安联防客户139户。 大数据助精准扶贫
安康的白河县位于陕鄂交界处,从白河县城狭长的街上望过去,对面就是湖北了。这里群山绵延,景色宜人。但是,县辖113个行政村中有74个为贫困村,共计1.62万户4.5万贫困人口,贫困比例高达24%,超过安康地区20%的平均贫困比例,更远超全国4.5%的贫困比例,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精准扶贫”是近期很热的一个词,政府要求扶贫工作要深入开展“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而实现“精准”二字,恰恰是大数据的优势。因此,陕西移动提出了“大数据+精准扶贫”战略,去年9月开发搭建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系统,协同各级政府扶贫部门,用大数据为精准扶贫趟出一条“互联网+”的新路。
记者走访时发现,有了运营商大数据平台的帮助,过去的粗放式扶贫变成了真正的精准扶贫。“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数据准确。同时,建立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实行精准扶贫业务全过程信息化动态管理。”白河县扶贫局局长兼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陈万里对记者说,2016年11月,白河县扶贫局正式签约陕西移动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目前,已经完成录入贫困户13886户、35729人,建立帮扶干部账号3022个匹配结对关系,并收集录入各级帮扶干部2966个帮扶措施,各项措施带动的收入已达336万元。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帮扶干部的工作效率,让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掌握帮扶干部的工作落实情况、扶贫开展进度,更促进了白河县扶贫工作的精细管理。
白河县扶贫办负责大数据平台的小涂告诉记者,借助精准扶贫平台,扶贫领导、扶贫工作人员、帮扶干部可以完成如确定帮扶对象、制订帮扶计划、具体帮扶实施等全方位的扶贫工作,满足了多方面需求,实现了精准扶贫管理。
小涂说,该平台可随时掌握维护大数据,依托“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等多路径对贫困户的基础数据、帮扶动态情况、影像等资料进行查看和采集录入;可在平面地图和卫星云图上精准定位贫困户的地理位置并查看贫困户的详细帮扶信息,同时还能够实现APP客户端GPS实时定位签到功能;多角度统计分析贫困户的数据情况,从户级、村级、县级、市级、省级数据结构分类别、分程度展示,并通过时间轴同比、环比展示扶贫成效。
陕西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后还将把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与贫困户的位置信息相结合,在外出务工人员和家庭留守人员之间建立便利的通信通道。另外,将把平台和已经开发出的本地电商平台“寻秦集”打通,帮助村民把农产品销售到大山之外。
记者一行随驻村书记张世明来到了白河县卡子镇陈庄村四组的张炳坤家。这个五口之家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内,只有一张八仙桌和几把老旧的靠椅。张炳坤60多岁的老伴对记者说,这几件家具还是她嫁到这里时的陪嫁,有四五十年了。张炳坤的父母都已80多岁了,患有慢性病,3个女儿已全部出嫁,一个小外孙放在家里照看。缺乏劳动力和患有慢性疾病造成了这家人的贫困,去年,扶贫干部帮扶他家种了2.5亩茶叶,有3000多元收入,不过还没有达到政府的脱贫标准。“以前,我们要用手工记录,回办公室后录入电脑,上传系统并通过审核,步骤非常繁琐。有时候走完一圈回来,刚统计完情况,结果贫困家庭就出现了突发情况,又要重新走访重新录入,效率非常低,而且容易出错。现在,我们通过大数据精准扶贫平台可以随时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并可随时使用手机查看帮扶对象的详细信息,根据情况随时跟进调整扶贫策略。”张世明指着自己的手机说,“我所负责的帮扶对象有6户,每户的贫困原因都不相同,其中包括病患、丧失劳动能力、无房无钱等。对于不同的贫困对象,我们会制定不同的帮扶举措。比如张炳坤家贫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危房和致富手段不足,对此我们为他提供了两个办法:一是继续通过种植茶园解决收入单一的问题,二是为他申请扶贫基金用于房屋重建。现在,房子已经快建好了。”
顺着张世明手指的方向望去,在丛林起伏间,隐约可以看到崭新的房角。
夕阳已经在山那边缓缓落下,金色的余晖中,土屋台阶上的张炳坤老两口,笑得格外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