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手机用户都遇到了一种之前从来没见过的广告短信。这种短信息来无影去无踪,来时,会突然霸占整个手机屏幕,根本无法关闭,让人只能老老实实地看着;去时,根本找不到它的任何痕迹,仿佛这条广告从来没有出现过。跟它比起来,通过普通短信、邮件传播垃圾信息算是“小儿科”了。 广告霸屏没商量 一位标注地为北京的网民对记者说:“我收到过一条贷款公司的信息,这个信息很奇怪,突然出现在屏幕上,怎么都关不掉,就像手机被病毒攻击了一样。但是我可以阅读这条信息,当我看完后它就消失了。而且根本找不到曾经有过这样一条信息的痕迹。我当时以为是中了什么新型病毒,拿去修手机的地方修理。结果维修人员告诉我,那东西不是病毒,是闪信。” 记者在网上看到有不少网友吐槽自己曾被一种类似短信的东西推送过广告。这些广告类别包括外语培训、现金贷、刷单兼职等内容,一些网友还反映部分网贷平台借由这种方式开展暴力催收。 还有网友告诉记者:“太莫名其妙了,好端端的手机突然蹦出一条还钱短信,而且整个屏幕都被信息霸占了。信息里说不还钱就给你电话号码本里的所有亲朋打电话。当时收到信息我就一懵,不知道怎么回事。紧接着再想看信息是哪里发来的,却根本找不到。我询问了身边好几位朋友,他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收到过这样的信息。到网上查找才发现有不少跟我有一样经历的人。” 记者发现,以这种方式发送的骚扰短信来无影去无踪,也缺乏有效的屏蔽方法,手机用户只能耐心等待“霸屏信息”自然消退,而这样“强推”广告的方式,正受到不少商家“热捧”。 “阅后即焚”被滥用 这个来无影去无踪的信息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记者了解后得知,这种信息叫作“闪信”,属于短信业务的一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廖璇说,闪信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发生紧急情况如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前,由移动运营商推送给用户进行预警,因此具有强制性、即时性等特点,在2G时代就有,现在只是叫法不同。 据了解,闪信有几个特点,它无法拦截,不受软件、手机终端设置等方式的信息拦截;它不依赖任何数据网络,只要能打电话的地方就可以接收信息;它是弹屏显示,无论是在待机还是在开机状态,无论是在发微信、打电话还是玩游戏,信息都会实时弹屏显示。在屏幕上直接阅读,不需要点击任何东西;它不留痕迹,出现的时候没有征兆,消失后在手机里也找不到任何痕迹。很多网友戏称这是“阅后即焚”的特工手段。 闪信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如今却被开发成骚扰用户的方式,而且由于阅后即焚,用户找不到骚扰证据,无法有效投诉,让人不胜烦恼。 运营商难辞其咎 在采访中,经营闪信业务的经营者都向记者表示其业务是合法的,是与运营商有合同的合法业务。 记者在网上找到一家专门推送闪信、彩信、微信的企业,接听电话的人对记者说:“闪信推送比较贵,一条7分钱。但是,无论什么信息都是有内容要求的。现在运营商要求非常严格,像信贷、药品、医疗等内容都不许推送,即便推送了运营商也有识别软件,根本发不出去。就算发出去了,一旦被发现也会被罚款,而且罚款的金额很大。我们是和运营商签了合同的,不敢什么内容都发。你说的什么都可以发的情况不会是现在的事,今年查得很严。或者胆子大的代理商也有可能敢干,再有就是骗子,QQ里有这样的骗子,拿了钱就消失。” 记者又在QQ群内搜索“闪信”,结果发现有不少代理商。在一个闪信QQ群内,群公告显示,代理商为正规运营商代理,可以通过闪信发送“黑五类”广告内容(即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产品广告)。在该群内,不时有群成员声称可以发送博彩、彩票、棋牌类广告。据推销者介绍,使用闪信群发广告的操作十分简单,只需要下载一款软件,输入手机号和推送内容,就可将相关内容以闪信形式推送给用户,且可以查看推送是否成功,“不成功不要钱”。 各种说法不一,于是记者向运营商的客服咨询怎么区分真假闪信代理、闪信可不可以通过手机屏蔽等问题。几家运营商的客服都表示不了解。中国移动10086客服表示,并不了解该项业务功能,也无法提供屏蔽方式。而中国电信10000客服则表示,可以编辑短信字母N发送到1065924916。记者查询后发现,如此操作是关闭“来电名片”的功能,该功能是用户处在被叫状态时显示在用户手机屏幕上的推广信息,而并非“闪信”。 一位网友在网上吐槽:“微厅问了几次,有的说不可以关,有的说要到营业厅办理,有的说可以打10010办理,可10010客服居然说不知道这个业务。闪信最大的问题是会自动亮屏,而且屏幕保持一直亮着,有一次半夜来条信息一直亮到早上,巨耗电。”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发送商业性短信息,应当提供便捷和有效的拒收方式。显然,营销类闪信违反了这一规定。 业内人士呼吁,相关部门应从源头治理出发,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运营商也需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对于闪信合作商要全面管理掌控,不能让商业广告霸屏。(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