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为酒之骨。所谓曲,是我国酿酒行业传统糖化发酵剂,好似酵母,为酿酒发酵提供原动力。所谓"骨",乃是酒体之脊梁,撑起白酒风味的万千气象。 日本微生物学家坂口谨一郎将酒曲推崇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这肉眼难辨的微生物集群,作为中华酿酒文明最精妙的发明,既承载着谷物转化的生命密码,亦是解码白酒地域风味的基因图谱。 曲蘖千年:从仰韶薪火到东方酿艺的演进 《尚书·说命下》,记载了商王武丁与贤相傅说的一段对话,再现了一段圣君贤相的佳话。武丁提到:“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意即他将傅说比作酿酒必需的曲蘖、调羹不可或缺的盐梅,道出了治国理政的核心逻辑:贤臣如同酒曲,是催化国家强盛的“活性因子”。 在商周时期,酿酒已是重要的祭祀与礼仪活动,《左传》中“酒以成礼”的记载印证了其社会功能。而“曲蘖”作为酿酒的灵魂,被赋予双重象征:既是物理层面的发酵媒介,也是精神层面的文明载体。 
中国酒曲的起源,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2021年,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发布重要考古成果中,在出土的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有谷物发酵残留。 经检测,该残留物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族和块根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其所酿造的第一瓶谷物粮食酒正是曲蘖酒,采用的正是发芽谷物和曲发酵两种酿酒技术。 史前时期,仰韶先民用一粒粒发芽的谷粒,将自然发酵的密码镌刻进华夏文明的基因。 翻开我国白酒文明酿造史,就会发现,在各个朝代、各个时期,无不闪烁着制曲酿酒人对仰韶文化时期酿造技艺的创新与探索。 当商周青铜酒爵碰撞出礼乐的清音,酒曲已从自然发芽进阶为人工制曲;《齐民要术》中"九酝春酒法"的记载,让北魏的曲房里飘出了固态发酵的醇香;宋代《北山酒经》记载的十三种曲的制法,在汴京酒肆的旗幡下酝酿出市井的烟火。红曲的朱砂点染了江南酒瓮,麦曲的清香漫过晋商驼铃,这场跨越七千年的微生物驯化史,在仰韶文化的土壤里生根,于二十四史的字里行间开枝散叶。 仰韶匠心:柳庄生物制曲园的曲艺新生 河南渑池的黄土之下,仰韶文化的陶罐中封存着中国最早的酒曲痕迹。 七千年岁月流转,这片土地上的酒曲从未停止呼吸,反而不断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仰韶酒庄·柳庄生物制曲园,正是这场跨越时空对话的核心载体,用匠心定义"曲为酒之骨"的千年命题。 
柳庄村位于渑池县域东部山区的群山之中,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群山环绕,黄河支流洪阳河、畛河等4条河流流经村中,形成山水合围之貌,是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重要保护基地。且该村无工矿与污染企业,最大程度上保持着环境的原生态。 山与水共同构成了了柳庄村这一区域的大生态,优良的水质、丰富的植被,使其有着相对稳定且适宜的温湿度,能为酿酒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代谢环境。 
在仰韶柳庄生物制曲园,传统匠艺与科技之光正上演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匠人们遵循《礼记·月令》"秫稻必齐,曲蘖必时"的古训,在端午制曲的时令韵律中,将大曲、小曲、强化麸曲熔铸成"仰韶三曲"的黄金三角。实验室里,高通量测序技术正在解析仰韶古曲菌群的基因组谱,智能生物反应器精准调控着温湿度曲线,让千年菌种在数字化温床中焕发新生。 从彩陶波纹中荡漾出的第一滴酒露,到现代化生物发酵罐中翻涌的酒花,仰韶柳庄生物制曲园用七千年不熄的灯火,照亮了中国酒曲的来时路与未来途。 当陶瓮中的酒曲穿越时空,在柳庄生物制曲园的曲房中焕发新生,我们读懂的不仅是一部中国酒曲进化史,更是一个民族对极致风味的永恒追寻。#仰韶酒庄·一庄五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