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浪潮中,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仰韶酒业集团推出的《寻龙记》《戏不能停》《听我给你吹》等系列非遗微电影,继“奇妙游”系列火爆“出圈”之后持续蹿红“炸圈”,不仅为中国非遗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传承黄河“根文化”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极具价值的创新之路,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对于推动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扎根文化沃土,锚定传承使命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黄河根文化。仰韶酒业集团的系列微电影,精准地将创作视角聚焦于脚下这片热土——黄河根文化,为作品注入了七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 
《寻龙记》以舞龙这一传统民俗为切入点,舞龙习俗在黄河流域历史悠久,象征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其所蕴含的精气神,正是黄河根文化中坚韧不拔、奋勇向前精神的集中体现。 
《戏不能停》则围绕豫剧展开,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承载着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情感记忆,是黄河根文化的生动体现。电影通过讲述豫剧老艺术家俞伯岩在剧团解散后,坚守复兴豫剧的故事,传递出对豫剧这一非遗文化的敬重与传承决心。这种对文化根源的深度挖掘,极易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而《听我给你吹》通过对某种饱含黄河流域特色技艺的描绘,传递出中国人不服输的精神和一身正气,这同样是黄河根文化滋养下的民族品格。仰韶集团凭借对黄河根文化的深刻理解,将文化传承的使命融入到微电影创作之中,为作品赋予了灵魂。 巧用矛盾冲突,构建精彩叙事 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仰韶酒业集团非遗微电影巧妙地运用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寻龙记》里,传统舞龙技艺的传承面临现代娱乐方式冲击的大背景,年轻一代对舞龙兴趣缺乏,与老一辈舞龙人希望将舞龙文化传承下去的愿望之间产生了强烈碰撞。影片通过展现老一辈舞龙人如何克服困难,吸引年轻人参与舞龙,使舞龙文化重焕生机的过程,让观众看到了非遗文化在时代变迁中顽强的生命力。这些矛盾冲突不仅为影片营造了紧张的氛围,还引发了观众对非遗传承问题的深入思考,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深刻理解非遗传承的重要性。 
在《戏不能停》中,剧团解散这一事件与老艺术家俞伯岩复兴豫剧的坚定信念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俞伯岩面临着资金短缺、人员流失、观众市场萎缩等重重困难,但他并未放弃,而是想尽办法,努力传承豫剧文化。这种冲突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非遗传承者在困境中坚守的不易,激发了观众对非遗传承的关注与思考。 演员真情演绎,塑造鲜活形象 演员的出色表演是影视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仰韶集团非遗微电影中,演员们凭借精湛的演技和真挚的情感,将角色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寻龙记》中,演员们将舞龙人对舞龙文化的热爱和对传承责任的担当,通过生动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呈现出来。舞龙时的激情四溢、训练时的刻苦认真,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定眼神,都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了舞龙文化所蕴含的精气神。演员们真情到位的表演,不仅使角色形象鲜明,更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与角色一同经历非遗传承的酸甜苦辣,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影片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在《戏不能停》中,饰演俞伯岩的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老艺术家对豫剧的热爱与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舞台上的精彩唱段,还是日常生活中对豫剧传承的忧虑与坚持,都让观众感受到了他对豫剧的深厚情感,仿佛这位老艺术家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紧跟时代步伐,创新传播形式 在信息时代,传播形式的创新对于文化作品的推广至关重要。仰韶酒业集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借助新媒体平台,对非遗微电影进行多渠道、全方位地传播。 《戏不能停》在仰韶酒业官方视频号、官方微博、官方抖音号等多个新媒体平台首发,并获得人民网公众号、南方人物周刊公众号等权威媒体的重磅推荐,迅速在网络上引发关注,上映三天,五大平台播放量均突破10万 +,还吸引了超过700家国内外媒体纷纷转发,热度持续攀升,成功出圈。 

这种新媒体传播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观看微电影,接触到非遗文化。此外,仰韶酒业集团还通过举办微电影首映式等线下活动,吸引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非遗微电影的影响力,使非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仰韶酒业集团非遗微电影的成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们以文化为内核,以故事为载体,以演员为桥梁,以创新为动力,在传承黄河根文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放眼未来,希望更多的创作者能够借鉴仰韶酒业集团的成功经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非遗题材作品,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张中杰, 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