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 “佛系生活”在2017年末成为热门网络流行词,它代表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佛系”大意为:有也行,没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该词源于2017年12月,《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一文刷爆微信朋友圈,随后“佛系青年”“佛系妈妈”“佛系男子”等相关词汇陆续出现。 对于佛系生活,目前有多种解读。有人认为是“丧文化”,意味着懒惰;也有人对此解读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可视为无欲无求;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减负。 不管哪一种理解,佛系生活方式看似不与他人计较、对自己不强求,能消解和减少很多矛盾和压力,然而从长久来看,主动降低甚至舍弃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只能换取短暂的平和,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佛系生活预示着消费欲望低,走向极简生活。特别是对于有“佛系青年”之称的90后人群来说,大部分人的家里都会为其解决买房、买车、教育、求职等重大问题,因此他们努力奋斗的物质目标降低了,不再热衷于供房当房奴,也不再热衷QQ级数、收集各种游戏币,而是简化各种APP客户端。“佛系青年”们网购时不跟卖家交流,看好商品介绍直接购买,不点“收货”,不晒图,不评价。可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年轻人的活力和消费力下降,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 当然,佛系也并不完全等同于消费降级,佛系生活也催生了新的消费。比如,佛系青年热衷于便利店、外卖等便利又快捷的消费方式。 点评 保有一颗“平常心”更重要 “佛系”其实是种生活智慧,不论年长还是年轻,只有懂得“佛系”生活态度的精髓,才可以做到真佛系。 佛系生活需要一种能力。佛系生活可以有,但不是人人适用。一些年轻人本身还没有具备足够的能力,工作上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个人资产也并无积累,就开始尝试过云淡风轻的生活,未必对其自身发展有利。 有没有“佛系心态”都不要紧,重要的是培育积极健康、理性平和的心理,正确看待社会竞争和负面现象;正确面对工作、生活、事业中的具体事项,能够分得清哪些是需要自己去努力奋斗、全力争取的,哪些又是应该平和看待、不过分计较的。这背后体现出来的,才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才是一种客观、理性的人生观。 不管是否过着佛系生活,都要保有一颗“平常心”。别在最好的年纪辜负更好的自己,不要用当下的安逸为将来的柴米油盐买单。 佛系生活不等于放弃合理权益,要拒绝做“佛系”消费者。如果在日常的消费生活中,“佛系”消费者遇到问题产品或自身权益受损时,所表现的态度是“就这样吧,将就将就,没多大关系”,就等于纵容不良商家,不利于营造一个良性社会和商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