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年来,不少购物平台推出了用户“用后感”分享功能,不少用户在对某产品持观望态度时会参考他人笔记决定是否“拔草”,有些产品也因为这些笔记从小众产品变成了“网红”产品。但记者调查发现,有部分人成为职业“写手”,通过“用后感”制造“网红”商品,而很多商品“写手”都不曾用过。 网友“前溪”:从某种意义上说,“测评笔记”也是一种广告。真实性是广告的生命,商家用虚假的广告来吸引消费者,这就是用欺骗的手段,商家为此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网友“汪昌莲”:虚构“测评笔记”采取欺骗手段促销,属于一种不正当竞争,损害一些正规电商及商品的利益事小,扰乱正常的网购市场秩序事大。 @燕赵晚报:从表面上看,网购“测评笔记”造就了成千上万个收入可观的职业“写手”。殊不知,职业“写手”却“写”出了虚假的“网红”商品,也“写”出了有关部门对电商经营的监管漏洞。 网友“朱昌俊”:在打击像刷单、虚构测评笔记等“炒信”行为上,不能只针对处罚“炒信”电商,而应形成全链条式的闭合治理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