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不仅承载着个人权益,也在很大程度上牵涉到商业机密、企业信誉、国家安全与信息主权。今年6月召开的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听取和审议《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报告。25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率队赴虹口区开展“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专题调研。 不少代表提到,个人信息保护一直是消费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精准营销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赋予了信息创造价值的商业内涵,但若不对个人信息利用加以规制,滥用、泄露,甚至窃取个人信息等不法行为将反过来抑制消费信心和活力。 来自市工商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工商部门已经查处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件60余件,罚没款近千万元,违法行为主要集中发生在理财服务、商品零售等领域,还有个别案件涉及网络广告、物流、教育培训等领域。从查处的案件来看,经营者非法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主要是用于电话营销或者实施精准靶向广告推送,也有违法行为会对消费者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表示,去年组织个人信息调查,发现新消保法和新消保条例实施后,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情况有所改观,但电话推销为主的信息骚扰仍然存在。 “通过市消保委的专项调查和消费体察,发现个人信息安全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唐健盛说。 首先,个人信息被滥用情况严重,消费者深受其扰。调查和体察结果显示,个人信息被滥用的情况较为严重,几乎所有消费者均遭遇过陌生推销,电话、短信以及邮件成为干扰消费者的主要方式,保险、理财和房产中介成为个人信息滥用的重灾区。有65%的消费者表示信息骚扰已经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同时,个人信息泄露和不当使用给消费者带来不安全感,降低了消费者对消费环境的信任度、抑制了消费需求。 其次,个人消息的收集和使用中普遍存在不正当、不必要与不规范等问题。调查和体察结果显示,经营者通常不向消费者明示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34%的消费者在提供个人信息时从未被告知收集的目的、使用的方式和范围,54%的消费者偶尔被告知。此外,经营者收集与消费无关的个人信息情况普遍。93%的消费者曾经被要求提供与消费无关的个人消息,消费者使用网络购物或网站服务时“被”提供个人信息情况突出,分别有78.67%和60.75%的消费者在网站注册和网络购物时被要求提供与消费无关的信息。 另外,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希望国家出台更严格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调查和体察结果显示,79.3%的消费者希望建立健全保护个人信息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有71.59%的消费者希望规范对个人信息采集的目的、使用的方式和范围,亦有64.13%的消费者希望加强对保护个人信息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个人信息的防范意识,还有57.01%的消费者希望个人信息的保护能够建立惩罚性赔偿机制,并记入经营者的诚信档案。 代表们认为,未来,基于个人信息的大数据应用或将成为商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也日益凸显,市场主体、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社会各方应当紧密协作,共同保障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建议进一步加大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体系建设,细化法律规定,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同时要强化经营者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的主体责任,加大相关处罚力度,进一步强化行刑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