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河南省工商局召开全省工商系统信用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表彰全省工商系统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南)建设及信息归集共享、年报等信用监管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安排部署“双随机”抽查监管全覆盖等重点工作任务。 河南省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马林青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信用监管是深化事中事后监管的核心与关键,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工商部门要突出监管重点,狠抓责任落实,推动信用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马林青强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信用监管是深化事中事后监管的核心与关键,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下一阶段,全省各级工商部门要突出监管重点,狠抓责任落实,推动信用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推行工商部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全覆盖。8月18日,河南省工商局市场主体“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启动仪式,抽出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市场主体140905户。目前,已将检查对象名单分送各地,由各地随机匹配检查人员,实施检查。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市县相关业务部门一定要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和省政府制定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要求,精心组织、严肃认真、把准细节、坚持杜绝“走过场”,省工商局相关业务处室要切实加强对检查事项的指导督导。同时,省局还要主动牵头做好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实施办法和计划的制定工作,积极完成省政府交办的任务。二是继续推动信息归集工作。要继续运用好省政府文件的政策优势,发挥好联席会议的作用,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推动政府部门涉企信息及时、全量归集。各级要向党委政府主动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关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动政府出台考核办法,将信息归集工作纳入政府考核,提升信息归集率。要积极开展协调,赢得各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三是强化协同监管。要创新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达到协同监管的目的。上海自贸区在“双告知”的基础上,在协同监管方面推行了“双反馈”“双跟踪”“双评估”的工作模式,值得学习借鉴。该模式通过健全完善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相互衔接的市场监管机制,形成监管链条的闭环。根据“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实现各部门间依法履职信息的互联互通、联动响应,形成分工明确、沟通顺畅、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下一步,河南省工商局将实行“四个双”的工作模式,切实增强监管合力,提升监管效能。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全省各级工商部门要高度重视公示系统操作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力度。省工商局各有关处室(单位)要通力协作,进一步完善培训计划,督促推动落实。另一方面,各地也要制定相关培训方案,加大培训力度,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据了解,2016年以来,河南省工商系统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局党组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上下一体,全力以赴,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建成:全面建成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信用监管提供重要平台支撑。截至2017年8月中旬,“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南)”累计查询量达17.1亿人次。建立完善了企业信息归集和公示制度,夯实信用监管基础。截至2017年8月中旬,全省已有67个部门归集各类涉企信息535.93万(户)条。年报公示制度成效显著,年报公示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2016年度河南省企业年报公示率达到94.03%,超全国平均年报率3.82个百分点,实现历史性突破。建立了“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创新提升监管手段。2015年7月至今,河南省工商局组织实施开展“双随机”抽查检查3次,抽查市场主体31.4万户,抽查检查的结果均已通过公示系统进行了公示。不断强化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信用监管威力初步显现。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信息65.6万条,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市场主体30.8万户(其中移出8.3万户),联合限制“老赖”担任公司股东和其他高管职务6599人次。全面清理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净化市场环境。截止目前,共清理、吊销市场主体48103户,其中企业31789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