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支付和银行卡越来越普及的当下,一些消费者在旅游景区、餐饮、零售等行业商户消费时被拒收现金,公众反映强烈。对此,央行7月13日公告称,任何单位和个人存在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在一个月内进行整改。整改期限届满后仍然存在上述违法违规行为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不得炒作“无现金”概念 早在198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就强调:“国家鼓励开户单位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采取转账方式进行结算,减少使用现金。” 但是,近年来流通领域现金使用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群众反映强烈。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过去一段时间,拒收、排斥现金的行为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并不罕见,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例如,为加快业务渗透,少数支付机构与地方政府联手,力推单一支付产品;个别城市公共服务设置非现金支付门槛、营造歧视现金支付的氛围。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时,不得炒作‘无现金’概念。”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各地在建设智能化、信息化城市过程中,要注重保障全体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全社会自觉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的良好氛围。 重点整治公共服务、大中商户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消费者支付需求多种多样,现金支付习惯和偏好仍然广泛存在。 “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交易方式以及技术、设备等因素影响,仍然习惯于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董希淼称,片面推进“无现金社会”,损害了他们的选择权,也与普惠金融的精神和原则背道而驰。 为此,央行公告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依法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情形除外。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要求或者诱导其他单位和个人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 在答记者问中,央行有关负责人指出,央行将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公共服务、大中型商户等领域进行重点整治,对不正当竞争、恶意或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据悉,央行正在加紧研究操作细则,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开展检查、整治;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认真落实公告要求,规范商户收支行为,共同维护市场环境。消费者发现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的行为,可以进行投诉、举报。 鼓励选择非现金支付工具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约为8.9亿户。其中,微信支付相关的财付通用户8.2亿户,支付宝用户6.5亿户,两者的用户渗透率分别为85.4%和68.7%。 那么,整治拒收现金会否对第三方支付造成影响?央行称,在接受现金支付的前提下,鼓励采用安全合法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保障消费者在支付方式上的选择权。 例如,对于利用电商平台、无人销售、自助服务、网络政务等场景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具备收取现金条件,且参与各方在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上达成一致的,可以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 “公告有利于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维护全体消费者特别是那些不习惯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群体选择支付方式的权利。”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政策指引本身是中性的,对支付行为、业态发展、技术创新并不会产生带有偏向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