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但凡贴上人工智能(AI)、云端、大数据等标签的新产品,就不由得令人心生仰望,高看一眼。 体检机器人也是如此,笔者在网上搜索发现,对这一新产品、新的体检方式,多是叫好、点赞,还有被应用于“正途”的事例——也就是说,体检机器人已不再是摆放在电影院、商场等公共场所,供人以极低的价格随意测上一测,其结果权作了解个人健康状况的参考;而是被搬到了驾校、考场、车管所等处,其检测结果可以用作申请、更换驾照的凭据,并因无需排队、用时极短(几分钟)、花费较低、支付便捷等优势,大受赞赏。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的体检项目,一般包括体检人员身高、体重、视力、听力、辨色力等等。可以想见,这样的基础数据,通过机器是不难完成的,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其高效便捷的优势,是惠民利民之策。但不少体检机器人,称可“通过人体光谱、脉搏、生物电磁波采集等技术,通过云数据对人体健康参数进行综合统计”,只要把手放在机器的感应器上几分钟,就能提供完整的人体检验报告,声称包括人体9大系统220项指标;更有“高明”的机器人,能“提早2-10年预知癌症,为生命争得时间”,这听起来就颇有些吓人了。有不少实测的消费者就因此被吓到。 人体系统极为复杂。千百年来,人们始终没有停止对诊病、治疗的科学探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仍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去研究和开拓。在人工智能时代,发挥高科技优势,预知健康风险、精准诊断、有效治疗,提升生命的长度和质量,是每个科学家、医疗工作者都极为向往的,但正如很多专家所说,把梦想变为现实,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医学需要严谨、科学的指标体系,而不是仅凭忽悠就可以成就“神医”。我们期待AI技术能更多惠民,而不是吓人,甚至进一步成为商家借检查结果推销所谓“健康管理套餐”或器械以渔利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