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波动大没人买了,自己上还不行吗?”近期,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下凡”,自掏腰包向基金公司看齐,大买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引得市场一片惊叹。 那么,银行理财公司为什么像王婆卖瓜一样,购买自家产品?普通投资者能否跟进呢? 超千只理财产品破净 近期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银行理财产品深陷“破净潮”。 当理财产品有盈利或亏损的时候,产品净值会相应地向上或向下浮动。 一般来说,净值型理财产品初始净值为1元,也就是说,当某理财产品净值小于1时,负收益的情况就会出现,这就是所谓破净。 数据显示,4月初,理财公司发行的15703只理财产品中,除未公布最新净值的7160只产品外,有1127只净值小于1,与3月份破净高峰的2000多只相比,数量已大幅减少。 但是产品净值的大面积回撤和频频破净,依然引发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 理财公司掀起自购潮 近半月以来,已有光大理财、南银理财、中邮理财等5家银行理财公司自掏腰包购买旗下产品,合计金额达到28.5亿元。 理财公司自购旗下理财产品的情况,尚属首次。有业内人士预计,银行理财子公司自购产品的规模或远不止28.5亿元。 “在市场波动时,为了增强信心,理财机构自购旗下产品是十分正常的操作。”一位银行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一些银行理财子公司此前就已有自购动作,但目前暂未对外披露具体金额。 业内人士认为,针对近期波动的市场,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破净,银行理财积极自购的示范作用较强,能够给投资者传递信心,坚持长期投资。 业内人士预测,接下来可能有更多理财公司跟进该举措。 自购是营销还是抄底? 对于产品自购,多家理财公司负责人表示,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对经济长期向好有信心,二是对资本市场的韧性有信心,三是对自己的投资研究能力有信心。 相关人士分析,理财子公司通过自购,一方面表达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对公司产品及投研能力的“自荐”,是基金和理财的营销手段。 不过,也有专业人士表示,并不能简单地将当下的“自购潮”视为一种“营销方式”,它确实代表了一种共识,意味着行情见底的可能性较大。 从历年看,公司集体自购多数出现在市场风险情绪较低时,估值水平也较具吸引力,此时往往是以较低的价格储备“弹药”的机会。 一位百亿私募基金的负责人直言,当前市场已经处于历史性底部,投资风险回报极具性价比,风险补偿处于较高水平。 投资者能否跟进? 相关报告显示,2021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8130万个,创历史新高,其中个人投资者仍占绝对主力,数量占比高达99.23%。 而目前大多个人投资者由于相关投资知识和经验较少,专业投资能力不足,常需要借助金融机构的指导,因此安抚投资者情绪也成了理财公司的重要工作之一。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也发布了《银行理财投资者教育保护倡议书》,鼓励银行业全面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引导投资者深化对理财产品的理解以及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坚持奉行“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理念。 对于目前的投资研判,多家券商发布研报认为,市场目前正处底部区域,全年低点大概率已经出现。接下来,A股有望出现中期修复的趋势性行情,市场机会大于风险。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集体的自购行为并不代表投资者可以追随买进。实际上,自购行为或是自购金额并不能真实体现出公司对后市的态度,更不能体现基金成立后基金经理的操作和收益水平,投资者应该更关注管理能力。 专家建议,投资者一方面要坚持长期投资,减少短期操作,以长期持有获得穿越周期的收益回报;另一方面,投资者可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适当调整投资策略,适当增配现金管理类、固收类等产品。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投方式应对市场波动。(来源:今日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