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王女士因产后抑郁给她及家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在经历了填写心理问卷,看心理医生,关注各种心理疏导类公众号,参与公益,跑步健身后,慢慢地她从一名只能看见“灰色世界”的抑郁患者,转变成热情、阳光,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她对本报记者表示,只要正确认识抑郁症,通过正确的渠道治“心病”,抑郁不是不可战胜。 王女士是幸运的,如今将会有更多的幸运儿通过“健康中国”的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认识自己,解决心理困扰问题,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也让精神愈加“丰富”。 “心病”患病率逐年上升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人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不容乐观。2019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在近2万份覆盖全国的调查样本中,能达到心理健康素养合格水平的比例约为12%。《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当前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专家分析认为,焦虑障碍、抑郁症、失眠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亟需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到2022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要提升到20%和30%,抑郁症、焦虑障碍、失眠障碍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说道。 据介绍,此次行动目标非常具体,主要有两大块:一是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亟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使居民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问题能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二是随着今后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不断推进,广大公众将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能够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并且在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患病率的上升趋势有可能减缓。 心理健康是重大社会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此前表示,我国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大大增加,国民的心理健康已呈现出比单纯的躯体健康问题更突出的态势。 傅小兰认为,国民的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例如科技工作者、公务员、儿童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少年强,则国强。目前,全世界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我国目前虽然略低于这个水平,但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在去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予以干预。 部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并不会随着长大而消失,有些会伴随进入成年期。此次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关注。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介绍,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跟青少年有关系,针对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将专门开展“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对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应该怎么识别、怎么发现、怎么保护?我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应该联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表示,教育系统有比较完整、系统的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举措,目前也在尝试通过家校一体化平台的搭建来帮助学校和家长共同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的成长塑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此次心理健康行动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被高度重视。“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加上家庭关系、社会联系、婚姻状况等因素,易引发老年人产生抑郁或焦虑等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总支书记李志新表示,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当前老年人对心理健康问题认知度不高的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贫困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值得关注。 据悉,近日启动的健康中国行动之老年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明确提出:实施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计划,为贫困、空巢、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 卫健委今年3月印发文件明确提出,2019年和2020年在全国选取1600个城市社区和320个农村行政村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 我的焦虑如何化解 当沮丧、困惑或者面对压力、挫折感到失落、无助甚至崩溃时怎么办?此次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对具体措施介绍得非常详细。如在倡导个人和家庭维护心理健康方面,提出九项行动措施,具体包括: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使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重视睡眠健康、培养科学的运动习惯、正确认识常见情绪问题、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及时求助、精神疾病治疗要遵医嘱、关怀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及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一定要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主动学习和掌握一些跟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健康的、适合自己、适合家庭的日常生活习惯,让自己的身心有一个好的生理和物质基础。同时,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当压力比较大时,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自我调试、自我减压。要避免采用一些不恰当的减压方法,如抽烟、酗酒、沉迷游戏等。”陈雪峰提醒。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推荐了一个特别可行的方法——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据介绍,自2008年设立心理援助热线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的心理援助热线约有53个,覆盖全国51个城市。 除了心理援助热线,陈雪峰认为,当人们意识到自身出现心理问题时,一定要向专业机构求助,不要耽误病情。在医疗系统,有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专科门诊;在教育系统,有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心理咨询平台。另外还有一些有资质的心理健康社会服务机构。 伴随着心理康复服务需求增长,专业医生、心理咨询师数量和质量不足,服务供需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国专业精神科医生约有3万余名,心理治疗师只有6千人,远远低于同等经济条件的其他国家平均水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卫健委将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建立覆盖广泛的心理服务网络,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专业化、职业化,通过多种形式或平台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