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秋之夜,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如约而至,节目《飞鸿雪泥》悄然拨动亿万观众的心弦。这个由仰韶酒业携手河南卫视共同打造,青年实力演员黄琛迪与姜爱东联袂演绎的节目《飞鸿雪泥》,以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谊为脉络,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文化支点,借诗词之魂、兄弟之情、明月之象,完成了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与当代演绎。 
这一作品不仅是一次视听艺术的创新,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它让我们在“明月几时有”的叩问中,重新审视中国人对团圆、对亲情、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 从词心到舞台:让经典在当下复活 《飞鸿雪泥》采用“戏中戏”的叙事结构,让苏轼从历史的帷幕后走入“拍摄现场”,与当代导演展开一场关于创作意图的对话。这一设定,巧妙打破了时空的壁垒,使观众得以窥见苏轼在写下“明月几时有”时的矛盾与挣扎——既有“我欲乘风归去”的出世之思,又有“何似在人间”的入世眷恋。节目通过虚实交织的镜头语言,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具象化为一场穿越时空的青春重逢。仰韶彩陶坊酒,作为仰韶文化的象征与情感的媒介,在剧中既是苏轼豪放性情的注脚,也是连接古今情感的共同载体。 
这种“古今对话”并非简单的历史还原,而是以当代审美重新解读经典。舞蹈叙事与视觉特效的融合,让词中的意境——“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再是静止的文字,而是流动的情感。当苏轼与苏辙在月光下对饮、在书案前挥毫,观众看到的不止是兄弟之情的真挚,更是中国文化中“团圆”意象的深层内核:即便身隔千里,只要共望一轮明月,便能在精神上实现“共婵娟”的圆满。 以酒载道:文化品牌的诗意表达 作为节目的联合呈现者,仰韶酒业并未止步于品牌露出,而是深度融入文化叙事本身。仰韶酒作为贯穿节目的文化符号,既呼应了苏轼“把酒问青天”的文人风骨,也隐喻了酒在中华礼仪中“成礼、成欢、成思”的多元角色。这种内容与载体的高度契合,让《飞鸿雪泥》超越了单纯的品牌曝光,成为一场有温度、有厚度的文化仪式。这正契合仰韶一直以来倡导的“文化酿酒”理念——酒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情感的沉淀、记忆的容器、文明的见证。 
《飞鸿雪泥》的成功,也映照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持续创新的底气:它不靠炫技夺目,而以文化自觉为底色,用细腻的共情力挖掘民族记忆中的共同情感。仰韶酒业与河南卫视多年合作,早已超越商业合作的范畴,形成了一种文化共建的默契。 这一次,他们让苏轼的明月再次照亮今人的心灵,也让千年陶香,在万家灯火中,酿出新的诗意;他们用一场关于兄弟情、故乡月、人生味的艺术演绎,回应了当代人对团圆的渴望、对亲情的珍视。 
节目落幕,余韵悠长,而那一杯斟满千年底蕴的仰韶酒,仿佛仍在月下静静等待,等一个归人,也等一次心灵的重逢。今夜,月光依旧照在苏轼曾仰望的天空,也洒落在每一个抬头望月的中国人肩头。不妨举一杯仰韶酒,抬头邀月,纵使山海相隔,只要心中有月,便是共此良宵。(来源:仰韶酒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