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不论圣贤将相还是文人雅客,把酒言欢皆是人生之美事也。如今爱酒的人不在少数,爱酒更要懂酒,懂酒的人才能把酒喝出另一番味道来。河南是中华美酒的诞生地,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发祥地,由河南酒行业各位大咖倾情带来的《大咖说酒》栏目重磅亮相,为我们带来全方位的酒知识解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河南法制报运营总监翟国明一起了解五光十色的酒具陶器?

饮酒须持器。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中国人历来讲究美食美器,饮酒之时更是讲究酒器的精美与适宜,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 说到饮酒之器,我们不禁想起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情景。从成语中的“觥筹交错”,直至江湖豪杰“以瓢沽酒”或“大碗筛酒”,从书圣王曦之借“曲水流觞”饮酒,到诗仙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再到李清照“三杯两盏,怎敌他、晚来风急”……诗文中的“觥”“樽”“杯”“盏”等等,都是饮酒器具。只不过,时代不同而饮者有别。 陶质酒器作为世界历史上最早的酒具,它在中国的大量出现,影响了华夏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同时也造就出独树一帜的华夏酒器文化。陶酒器自问世就与艺术完美结合,无论从用料、造型还是装饰、美工,都非常讲究。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了肖形酒器,如鹰形陶尊、猪形陶益、狗形陶觚、人形陶瓶、鱼形陶壶、鸟形陶壶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1953年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仰韶文化的代表酒器之一(一说为葬器具,一说为酒具),器型主要为圆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造型简约大方。 小口尖底瓶作为仰韶文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酒具,直到现在还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红陶质地,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耳,用以穿绳,表面多有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关于它的用途,也一直存有争议,无论是一开始的汲水器说,还是祭祀的酒具的说法,都无可否认它是人类发展历程中智慧的结晶。 自华夏祖先有陶至今,陶酒器出土的数量之多,酒器类型之丰富,制作工艺之精湛,酒器文化内涵之深远,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再次印证了世界认识中国从陶器开始,中国走向世界也是从陶器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