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 研学旅游是通过旅游与研学的深度结合,发掘旅游品牌资源,陶冶青少年情操。作为一个与亲子游市场密切相关的细分领域,研学旅游近年来持续升温,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我国国际研学游人数早已突破50万人次,市场销售额大约120亿元,国内研学游的市场为100亿元至300亿元。但目前,我国研学游的学校渗透率仅5%左右,和日本98%的渗透率相去甚远。未来3-5年内,这个数字有望提升到20%-30%。 研学游未来可期,一方面是因为政策的支持和鼓励。据介绍,这种倡导知行合一的研学游在2017年暑期急速升温的直接原因是一份文件的发布。2016年年底,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并且要求把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现在年轻家长的教育观念与60后、70后家长相比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的心态更加开放,愿意通过考试、课堂之外的形式来丰富孩子的成长经历。对旅游家长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看山看水看景点,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在行程中收获更多。 研学旅游,还有一个大的意义在于:让课本上的知识“鲜活”了,让历史上的人物走下了“神堂”,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觉。另外,让孩子在快乐的旅行中研究学习,这无疑是少年岁月中最美好的记忆,而且这种集体生活和工作分工,对孩子的能力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锻炼。 提示 理性选择研学游产品 目前,市面上研学游产品很多,令人眼花缭乱,有拓展训练营、暑期游学营等等,而其主办单位也是纷繁芜杂。从传统市场来看,研学旅行一类由教育机构举办,比如新东方研学营、知鸟游学等;另一类由各大旅行社独立开发,或联合学校、机构开发。但从近年的情况来看,更多的主体,如媒体甚至行业协会都加入了研学游市场。 由于准入门槛不高,在研学旅游炙手可热的同时,各种乱象也开始显现。不少研学旅行基地、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准入门槛高低不一,存在一哄而上、杂乱无章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研学旅行甚至成了某些商家任意定高价、从中逐利的幌子。此外,目前不少研学旅行项目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层面,或是主打名校游、奢华游,但缺少实质性的教育内涵,“假大空”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打着研学旅行的旗号,组织学生们换个场所补习校内课程,陷入“只学不旅”或“只旅不学”的怪圈。 还有一些研学组织机构,为提高利润,导致学生生活水准得不到保证。例如有家长曾爆料,为节省住宿费用,在研学旅行中,组织方要求孩子们在一间大教室把床合并在一起排排睡,项目结束后家长申诉无门。在出发前、行程中和研学结束后与家长沟通方面,研学机构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出发前缺乏行程说明、风险提示、目的地礼仪规范指导等,行程中要么缺乏信息反馈,要么一味通过夸赞形式讨取家长欢心,而没有把关注点聚焦在研学项目本身的具体内容之上,也不解决实际问题,研学结束后缺乏反馈调查,完全是一次性交易等。 专家提醒,家长和孩子要做好功课,慎重对待研学游。在选择时要考察好公司的资质,并注意留意线路内容,签订正规合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