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是将行为心理学与经济学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这一观点也为我们研究传销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传销活动如何产生精神上的影响,为何驱而不散、遣而不返、禁而不绝。 本文试以几本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书籍为线索,解释传销相关问题,并提出应对方案。 《稀缺》: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落入陷阱 求职少年李文星的悲剧让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求职大学生会成为陷入传销的高危人群?《稀缺》一书的理论给了我们一些新的视角,书中提出,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人一旦进入“稀缺”的状态,就会对认知的带宽和执行控制力有很大的影响,将注意力更多集中于稀缺的事物(金钱、时间等),很难具有全面分析的能力,也很难进行自律。正如书中所说:“稀缺会使人变笨,变得更加冲动。我们不得不在流体智力和控制能力被减弱的情况下,依靠更为有限的脑力去勉强度日。” 将此理论联系到现实,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传销组织热衷于吸引求职大学生。因为在求职大学生身上汇聚着3种要素的稀缺:金钱的稀缺,面临毕业后如何生活的问题;时间的稀缺,越是临近毕业,找工作的压力越大;机会的稀缺,就业环境给求职者的机会并不多。在三重压力下,求职大学生面对以“求职”“创业”等名义的传销陷阱是很容易相信的,即使对方的手段漏洞百出。 进入传销组织后,很多人也会认识到这是陷阱,但在“成功”的压力下,他们往往会渐渐认同传销是一种发财致富的方法。在此情况下,容易出现“借用”现象,如同贫困时容易借高利贷,为了满足成功的欲望,他们借用人生账户中的亲情、友情和诚信,因为在人陷入认知“管窥”的情况下,认知范围内只有金钱上的成功。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聚焦“稀缺”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对之策。 首先,让大学生明白人生的成功有很多的可能性,减少唯金钱论的狭隘成功观;其次,减轻毕业压力,在时间充分的阶段进行就业规划,早日明白努力方向;最后,要在校园开展反传销宣传,尤其是在毕业季,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多一分冷静。 《乌合之众》:为什么传销要集体进行 传销的特点之一就是要集体活动,网络传销也是在各种社交群里进行推广。集体活动是有意为之还是仅仅为了节省成本?群体心理与传销又有什么联系?《乌合之众》一书指出,一群人因某种原因聚集起来以后,就获得一种集体心理,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动都趋于一致,而且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截然不同。 根据该书的观点,组成群体心理的主要是无意识的因素,而个人通过后天教育形成的认知方面的有意识的因素在群体中会被抑制。在集体的气氛下,个人的智能差异被削弱了,无意识逐渐占了上风。整个群体的一般特征是:冲动、不理性、不善于推理、缺乏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正因人在集体活动中比独处的情况下更容易失去理性,传销活动更喜欢通过集体活动来给成员“洗脑”。传销活动的讲师,也充分把握了群体心理的特点,通过制造气氛,用模糊不清的语言、决断式的口号,在情感上影响他人。冷静下来看,这些讲话毫无逻辑可言,但对于非理性的人群却是最有效的影响方式。 当我们面临决策时,要力避“羊群效应”,在团体活动热血沸腾之时,不要轻易做出决定,给自己一个冷静期。 《影响力》:传销组织如何说服你 在解救传销人员的过程中,发现受害者的内心往往经历了“抵触、怀疑”到“认同、狂热”的过程。和普通人一样,很多人最初是保持怀疑和抵触的,传销组织是如何一步一步说服他们的呢?《影响力》为我们解释了“洗脑”的秘密。 技术的重大进步带来信息的蓬勃发展,虽然我们希望在充分考虑后作决定,但现实常常让我们没有条件进行详尽分析,于是只根据有限信息作出决定。就像是一台录音机,当有人按下按钮就开始自动播放,这些按键包括:互惠、承诺、社会认同、喜好和权威。 每一位新人进入传销组织都会受到热情的欢迎,关怀备至,此刻新人一定满是感动。传销组织开会时,会让成员上台承诺将发展多少个下线,会让成员写日记记下自己的目标。传销组织将窝点安排在偏僻的地方,让新人产生不确定感,而后通过整个群体的无形影响力来改变他的行为方式,进而改变思想。传销分子常常会邀请“权威人士”来给学员授课,很多荒诞的论调也披上了权威的外衣。 传销的本质就是诈骗,其一切的活动就是为了骗取金钱。只要看清传销分子的核心想法,我们就能明白所谓的“帮助、理想、感情、成功”都是虚假信号。 事业的成功源于辛勤的工作,源于创造价值,而不是骗取下线的财富。更何况,在整个金字塔中,顶端的概率很小,而大多数人都是底层的受害者。“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传销分子的骗术不断进化,执法部门也需要以创新的工作方法来应对,要动员群众、保护群众、教育群众,应用经济学、心理学、互联网技术等学科知识,打赢反传销的战争。 (郭莘灵)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规范直销与打击传销办公室)指导 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