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作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一种价值符号,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仰韶彩陶坊,发现非遗之美——让更多非遗被看见、被展现。本期我们通过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任更顺,来了解烙画艺术的非遗之美。 01 古村有异彩 “我们村之所以叫‘古村’,是因为这里才是真正意义的古荥阳城,随着后来地址的变迁,我们这里现在叫作古荥。但以‘古村’为名的历史从未改变。在我们这里,经常看得见的古汉砖汉瓦,比比皆是。”烙画艺术大师任更顺先生带领我们走进他偌大的院落,首先自豪地向我们讲解古村的历史渊源。 这一天,是一年24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之日,阳光晴暖。融化的雪水从房檐上滴落下来,给安静闲适的院落增添了雅意。 
“我们家的院子应该几百年有了,从前是个典型的四合院,后来因为要建烙画艺术博物馆,我改建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你看到的这个汉代瓮棺是非常少见的。”任更顺一边介绍,一边指着堆放在西院墙一个老物件向我们证实他所居住古村的实证。 “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又叫火笔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珍品,以前都是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在烙画的载体上进行了创新,由传统的平面烙画上升到了立体烙画和雕刻烙画,填补了传统纯烙画艺术的空白。2009年,烙画艺术被列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作为代表性传承人,更有义务把这一传统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02 不着色彩,尽得风流 一块木板,一支烙铁;以画为题,无笔无墨;不着色彩,尽得风流。 完成一幅烙画作品,任更顺要完成从选材,到设计、构图、拓稿、熨烙、修整、平磨、抛光、设色、装裱等步骤,然后根据构图的需要掌握烙具的速度、控制烙具的温度、把握烙具的角度和压力,使用落、起、止、走、住、叠、圆、回、藏等运烙技巧,把国画的意境转移到他精心挑选的木板上进行再创作。 
“所有的作品出来,从采购原材,到木艺加工,再到艺术再创作,全部由我一个人进行。”因为热爱,任更顺在创作过程中,一颗匠心的坚守,让他注重每一个环节以及细节。 
“烙画这种艺术作品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它的特点是古朴典雅,立体效果好,既有绘画的特征,又有浮雕的效果。最大的难点就是晕染,晕染的功夫达不到,画面的表现力就不充分。”在任更顺的烙画创作室,只见他聚精会神,一把电烙铁经他手臂轻盈地舞动,在他灵活的运用火候和力度的创作过程中,一幅清明上河图在金丝楠木板上,浓淡相宜、美轮美奂,在专业摄影灯光的反射下,如黄金丝织般的艺术作品在他手下熠熠生辉。 
“烙画在我们家很是祖传手艺,我太爷和姥爷都有这个手艺,但从我开始,才将它作为一生的事业来追求。”与许多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一样,任更顺从小便展现出对绘画独特的天赋。 读到高中后,因为担心被人轻视这‘一无是处’的爱好,任更顺暗藏了对绘画艺术的向往和追求。直到2001年的某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集市上重新看到了似乎缺点什么的烙画作品时,内心突然迸发出强烈的愿望,那便是他对烙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的渴望。 
“当时的烙画仅仅只是一门工艺,但我认为烙画更是一门绘画艺术,我觉得烙画还要有点艺术的‘底蕴’。”从2006年开始,任更顺决定自己在烙画上的艺术追求后,便开始学习美术、绘画、书法等系统的艺术理论知识,并不断尝试着将理论与烙画的实际创作结合起来,形成了他独立的艺术风格。 
“为更好地发展烙画艺术,我打破常规,把美术与绘画理论知识运用于烙画,表现手法不仅有工笔、写意,又有线造型和明暗造型,不施色彩,胜似五彩。2009年,我利用家里的祖宅,创办了这个烙画博物馆。”任更顺说,“烙画已经和我的生活相互融合在一起了。两者相互影响,烙画就是我全部的生活。” 
- END -
|